谈“塑”色变,塑料制品还能用么?
2011年5月份台湾地区爆发了非法使用添加剂“塑化剂”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,几乎影响了整个全台湾地区的饮料行业,这一事件使得塑化剂进入了大众的视野。随后在2012年国内白酒行业中部分白酒被曝含有塑化剂,更加引发人们对塑化剂强烈广泛的关注。2015年,“老爸评测”发现市面上大部分中小学生用的包书皮中都含有大量的塑化剂,让大众知道了原来塑化剂不仅只会污染食品,它存在于生活的中各个方面。那么究竟什么是塑化剂?它有什么危害?塑料制品到底还能用么?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。
什么是塑化剂?
塑化剂是在工业生产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,又称增塑剂。其作用是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提高塑料的强度。塑化剂种类很多,包括邻苯二甲酸酯、脂肪酸酯、苯多酸酯等等。狭义的塑化剂主要是指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(Phthalic Acid Esters,简称PAEs),是邻苯二甲酸形成的约30种酯类的统称,目前它是塑化剂的主体。
塑化剂有什么危害?
邻苯类增塑剂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,在人和动物体内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,长期接触会干扰体内正常内分泌功能。同时这类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肝肾毒性和生殖毒性等,尤其容易伤害处于发育早期和生长发育敏感阶段的儿童及青少年。过量摄入会导致女孩的性早熟,对于男孩,可能影响睾丸生长和发育致使男孩“女性化”。成长中的青少年如果长期接触邻苯类增塑剂,会加速生殖系统发育。孕妇如果过量摄入邻苯类增塑剂则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。
塑料制品到底还能用么?
既然塑化剂的危害如此大,那么生活中的各种塑料制品我们还能用么?塑料包装的食品饮料还能吃么?其实,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分为七大类,如图所示的标号,通常标示在塑料容器的底部,每一类别都有相应的安全适用范围。
1-代表PET(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),通常用于矿泉水瓶、饮料瓶等,通常耐热最高为65℃,耐冷至-20℃,只适合装常温暖饮或冻饮,装高温液体易变形并溶解释放有害物质,且不适合长期循环使用。
2-代表HDPE(高密度聚乙烯),通常用语盛装清洁用品、沐浴产品等,耐腐蚀性溶液,可耐110℃的高温。若标明用于食物则可用来盛装食品,但也不建议长期循环使用。
3-代表PVC(聚氯乙烯),常见于雨衣、塑料膜、下水管道、塑料开关等,该材质含有大量塑化剂,遇到高温和油脂时容易析出,所以很少用于食品包装材料。
4-代表LDPE(低密度聚乙烯),保鲜膜、塑料膜的原料,耐热性不强,应尽量避免高于100℃使用,不可放入微波炉中加热。
5-代表PP(聚丙烯),这是唯一能放入微波炉中加热的材质,所以成为了制作微波炉餐盒的原料。耐130℃的高温,熔点高达167℃,透明度差,小心清洁后便可重复使用。
6-代表PS(聚苯乙烯),用于制造碗装泡面盒、发泡快餐盒的材质,不能用于盛装强酸、强碱性物质。虽然耐热性良好,但也不要直接放入微波炉加热。
7-代表PC(聚碳酸酯)及其他类PC,多用于制造奶瓶、水壶、水杯等,因为含有有毒双酚A而备受争议。其实,在制作PC的过程中,双酚A被百分之百地转化成塑料结构,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,更谈不上释出。但一些不合格产品不能够保证双酚A已被完全转化,因而在选购时还需有所注意。
综上,在合适的条件下使用适当的塑料制品,可大大降低塑化剂对个人身体健康的危害。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《关于食品中“塑化剂”污染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》,对于油脂类、酒类食品可能存在被塑化剂污染的风险,提出了意见。其中指出,白酒和其他蒸馏酒中邻苯二甲酸二(α-乙基己酯)(DEHP)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(DBP)的含量,分别不高于5 mg/kg和1 mg/kg。油脂类、酒类食品中DEHP(白酒、其他蒸馏酒除外)、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(DINP)、DBP(白酒、其他蒸馏酒除外)最大残留量,分别为1.5 mg/kg、9.0 mg/kg、0.3 mg/kg。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,完全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,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,选购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产品尤为重要。
河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 夏嘉